论坛广播台
广播台右侧结束

主题: 山阳县城的变迁!

  • 山阳娃666
楼主回复
  • 阅读:15991
  • 回复:1
  • 发表于:2017/11/10 11:26:42
  • 来自:陕西
  1. 楼主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山阳社区。

立即注册。已有帐号? 登录或使用QQ登录微信登录新浪微博登录

先看一组图片,山阳新城与旧城的对比!










山阳县城的发展经历了两个阶段:城垣和城区,下面看看山阳县城的发展简史吧!



第一阶段:城垣

建于明成化十四年(1478年)据《山阳初志》载:先为土城,周长二里二分,高三丈。东西南三面有门,东名体仁,西名尚义,南名岽礼,门上皆有楼,正徳中期(约1514年)以砖修垒。万历五年(1577年)知县贾天佑辟孔庙南路抵城足,润其垣为门,名“皖秀门”。

清乾隆三十年(1765年)县城进行全面整修,历时四年竣工。修筑的城墙内土外砖,周长475丈3尺8寸,高1丈5尺,根阔2丈,顶阔1丈5尺,共销银15583两。乾隆五十七年,修建丰阳楼。临水1丈8尺5寸,并于南城外1丈8尺处,开挖一条2丈宽、7尺深的城壕,疏引四周水出西南。还在城内修建衙署、乐楼、钟楼、养济院,加上故有的文庙、城隍庙、关岳锚、文昌宫等建筑,城内城外,铺馆棋布,商号林立,鼎盛一时。后经七八十年,堤溃壕平,顿改旧观。




民国二十五年山阳县城图(来自山阳县志)




迨至民国,战乱连接,城内外许多宏伟建筑物被毁,城墙也愈见破旧。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县当局加紧防共备战,高垒城垛,深竣城壕,是年年底,解放军攻占县城,东城楼遭炮击毁,铁门及“秀邑阳亭”额被炸坏。

建国后,随着交通亊业的发展,人们视城垣为障碍,不再重视保护。1958年秋,县河泛滥,水淹西关,南城墙东西两角被水泡塌50余丈。

1971年,县“革委会”准拆城砖修氮肥厂,次年又毁东城墙建服务楼,至1973年,全部城墙仅存一座南城门楼。至1976年,一批有文物保护价值的古建筑物也被毁得荡然无存。




第二阶段:城

1960年,县人委决定在县城东郊九子碑后原上修筑县委、县政府办公大院,动工不久, 适逢国民经济调整,压缩基本建设投资,财力不支,只得停工,后将所征地转卖与地质队(今地质队垣来历)。

1969年,县革委会确定城区范围,东至甘沟口,西到五里桥,全长5公里,并拟定了城区建设的粗线条,从第二年起,县城建设重点由城内转向城外。

1972年,城建部门集中人力、财力,淸除东西北三方城墙,填平城壕,顺城墙方向,铺筑三条简易公路。东城路,北抵苍龙山脚,南临县河堤畔,西城路,北接北新街,南连南后街。并于当年将北新街东段(东城路至卜吉河)拓宽,按照统一规划,于街道两边建筑楼房,1973?1975年,东城路与北新街东段铺成水泥路面。

从1979年开始,拓宽北新街西段(西寺路至东城路),动员此段的20多户居民搬迁,由财政拨款在卜吉沟口给予另建新居,为此耗费5年时间,50万元资金。到1985年,北新街西段铺成水泥路面。




1980年前后山阳县城区(来自山阳县志)







图中粗红框内为1980年左右山阳县城规模




1986-1987年,复将服务楼抵县河堤之南新街拓宽为12米,铺成水泥路面,辟为农贸市场;同时将老街和南后街共一万平方米的路面逐一平整,铺成水泥路面,并在主要街道安上水银灯,照明通宵。

从1973年起,城区楼房兴边风起,到1989年,已建成面积在一千平方米以上的楼房60座。据1985年房域普査资料,山阳城区之内,时有全民单位696个2294人,拥有房屋面积21万平方米。其中房产部门直接管理的房屋平方米,分居47户,209人。时有集体单位50个,169人,拥有房屋面积3万平方米。时有居民503户,2414人,拥有房屋面积3.7万平方米。时有农民494户,2316人,拥有房屋面积3.4万平方米。







那一年,南新街还是一片菜地,九子碑还是农村,西河还是菜园子。现在的山阳县城,东至新山阳县人民医院,西至县域工业园区,北至西河高速路口,并且还在延伸,一幢幢高楼拔地而起,农村该有的我们有了,城市该有的我们也有了!
棒棒哒山阳小伙子
  
  • 山阳娃666
楼主回复
  • 发表于:2017/11/10 11:37:28
  • 来自:陕西
  1. 沙发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vvv
棒棒哒山阳小伙子
  
二维码

下载APP 随时随地回帖

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陆
加入签名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