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广播台
广播台右侧结束

主题: 西域36国传奇[[[[3]]]

  • 西安[长风]
楼主回复
  • 阅读:1865
  • 回复:0
  • 发表于:2012/6/1 11:15:05
  • 来自:陕西
  1. 楼主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山阳社区。

立即注册。已有帐号? 登录或使用QQ登录微信登录新浪微博登录

原来,在那个中原崇拜的年代,当公主们一听说武帝要选拔自己充当“和亲”的牺牲品远嫁到西域那山高皇帝远,鸟不拉屎的地方的时候,一个个一哭二闹三上吊,以死来威胁。皇帝一看自己心爱的女儿如此伤心,他自己也伤心啊!女儿是爹娘心头的一块肉,谁不心疼呢? 
  
  在中国古代,远嫁到“外国”的公主中有很多,其中最为著名的有西汉时期远嫁匈奴的王昭君和唐朝远嫁吐蕃的文成公主。但是,除了这两位公主外还有一位正宗汉室公主远嫁西域,对汉朝与西域民族团结作出过很大的贡献,她就是江都公主刘细君。为什么说她是“正宗汉室公主”呢?这里有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也许能够解开公主刘细君远嫁西域之谜。
  
  刘细君的父亲刘建是江都王刘非的儿子,刘非与汉武帝刘彻是同父异母的哥哥。在汉景帝时期平定“七国之乱”时,刘非曾英勇参战,立下赫赫战功,镇守江都(今天的扬州)27年,是一位忠诚的皇室成员。这里有必要介绍一下“七国之乱”。汉朝初年,汉高祖为了巩固刘氏家族的统治,大封刘姓子弟为王。这些诸侯王的势力很大,他们不但占据很多土地,而且还有自己的军队和法律。到了汉景帝的时候,诸侯王的势力更大了,仅齐、楚、吴三个封国所占有的土地合起来就占了整个西汉国土的一半,严重威胁着西汉王朝的统治。为了防范诸侯王起兵谋反,汉景帝决心削减诸侯的封地。他先从几个诸侯国入手,找出他们的罪证作为削减封地的借口,然后把他们的管辖区划归汉朝中央直接管辖。当时,吴王的势力非常庞大,他早就想起兵叛乱了,见景帝的削藩政策很快就要到他头上了,就决心武力对抗。公元前154年,吴国联合楚、赵、胶西、胶东、甾川、济南等6个诸侯王,发动了叛乱,历史上称为“七国之乱”。率兵平定了“七国之乱”,足见刘非的战功有多大。
  
  刘非死后,儿子刘建继承了江都王的爵位。所谓前辈种树后辈拔树。刘建继承爵位之后没有守住父亲创立下的爱国忠孝朝庭的“招牌”,而是为所欲为,竟然图谋造反,私制玉玺、绶带、兵器、地图等。
  
  丑事通常都只被挡了一块遮羞布,既然是块布,当然就会有被掀开的那一天。刘建的所作所为败露后,他自知只有死路一条了。他想,与其等着皇帝老子动手还不如自己提前了结自己的性命,于是自缢身亡。因此,刘细君的母亲也受到株连,被处以死刑。 
  
  当时,刘细君只有5岁。刘细君悲惨至极,同时她又幸运至极。她因为年纪幼小而被赦免。并且由于她是皇亲贵族,被接到王宫中抚养。当刘细君一天天长大,明白自己的身世过后,更加检点自己的一言一行,免得招来不必要的麻烦。也正因为这样,一种压抑的感觉时时困扰着刘细君,她因为不能够像别的公主那样撒娇发泄,所以只好将一切情绪转移到学习上来,默默的用心学习宫中能够学习到的一切。果真,刘细君凭借天赋过人,容貌出众,既擅长琴棋书画,也精于吟诗作赋,深受汉武帝怜爱。
  
  转眼10年,出落个美人坯子的刘细君终于成为一个善诗文、通音律、明世理、有气度的汉室公主。
  
  就在这时,在她的周围,发生了两件事:一件事是汉武帝派使者到乌孙国求亲;另一件事是乌孙国王猎骄靡派人到汉朝提亲。汉武帝考虑再三,决定让江都公主刘细君担当出塞和亲的重任。
  
  那么多公主为什么汉武帝偏偏选中了江都公主呢?是汉武帝不愿“滥竽充数”“冒名顶替”而失信于盟友?还是另有原因呢?一种看法是汉武帝对刘细君的父亲谋反一事终究耿耿于怀,远嫁刘细君一是“报复”,一直以来,这都是主流看法;二是汉武帝希望杀鸡给猴看,那么谁是鸡谁是猴?刘思君无疑是鸡,猴多半就是那些自以为是,泼辣无比的公主了。其实不论是什么原因,当江都公主知道自己要远嫁乌孙国的时候,她在潜意识里就选择了逆来顺受。其实,一个无法抹去的痕迹是,刘思君决定远嫁乌孙,还有对皇帝当年刀下留情和后来的养育之恩的感激,他是希望靠“卖身”来还汉武帝的人情债。
  
  刘细君出嫁那天,汉武帝虽然心里有些不舍,可是已经没有别的选择了,他只能通过物质来补偿她。于是,汉武帝给刘细君以厚礼相赠,自己还亲自将江都公主送出宫门,并派随从官员、乐队、工匠、侍女、护兵等数百人,携带大量金银珠宝、绫罗绸缎等嫁妆,浩浩荡荡离地送江都公主远赴乌孙。
   
  长安到乌孙有好几千公里的路途,在当时的交通条件下,到底要花费多长时间真是个未知数。并且,西域不比中原,地域广阔却人烟稀少,途中多有盗匪出没,还有成群的猛兽张开血盆大口等待食物。不难想象,江都公主的和她的送亲队伍就像唐朝的玄臧和尚一样,在西天取经的路途中一定遇到了诸多艰险。他们在冰天雪地中翻山越岭,与盗匪斗智斗勇,与狼群殊死搏斗,还曾遭遇断水缺粮的困境。在这些困难被一一克服之后,他们还不得不面对漫漫沙海,茫茫大漠。
  
  一年多之后,江都公主终于进入乌孙领地。一路上,已经有不知多少随从、护兵命丧黄泉。
  
  和亲队伍理所当然地受到了乌孙国王猎骄靡的热烈欢迎。尤其是当他看到刘细君这个既大方,又漂亮的公主的时候,这个由于长年征战而过早衰老的国王呆住了。他或许在想,在自己的有生之年能够娶到这样一个如花似玉的汉室公主,是多大的一件幸事啊!
  
  可是,与猎骄靡的感受截然相反,当刘细君看到“丈夫”的时候,难免惆怅起来,因为他看到的是一个已经白发苍苍,年迈体弱的乌孙王,而不是传说中英勇善战,威风八面的猎骄靡。
  
  刘细君从小就学会了委曲求全,所以,她并没有把内心里的失落表露出来。猎骄靡封江都公主为右夫人,但猎骄靡终究还是不愿意得罪匈奴人,于是,他赶紧派人从匈奴娶了一位公主,封为左夫人。
  
  江都公主嫁到乌孙国之后,对乌孙国来说就像“进口”了一个“洋娃娃”。刘细君从小成长在王宫,肤色洁白细腻、容貌倾国倾城,气质高贵,受过良好的教育,知书达礼,乌孙臣民都引以为乌孙国的骄傲。他们亲切地称呼江都公主为柯木孜姑娘。柯木孜公主,意思是肤色白净美丽像马奶酒的公主。
  
  但是,江都公主遇到的头等大事就是不懂“外语”,无法与乌孙王进行语言交流,可是,这些并没有妨碍刘细君实现自己远嫁到这里的目的。她也一直以加深汉朝与乌孙的友谊、消除匈奴对乌孙的影响为己任,抓住每次学习“外语”的机会,并多次向乌孙王献计献策,想办法打压匈奴在乌孙的实力,使乌孙不断向汉朝靠近。
  
  虽然语言不通,生活有些不适应,一年之中仅能见到乌孙王几次,但她主动频频与猎骄靡见面、饮宴,让猎骄靡开心,还凭藉自己的聪明才智,在乌孙国的上层社会巧为周旋,常常赏赐国中的大臣、贵族,很快就时乌孙上下渐渐对汉朝产生了亲近之情。
  
  刘细君是一位在政治上非常成熟的女性,为人处世很有见识,她下嫁到乌孙之后,把各个方面的关系处理得很好。
  
  虽然在尽力完成自己的使命,但出生在南方的刘细君还是无法适应乌孙的生活。而且,乌孙王猎骄靡老迈体衰,言语又不同,江都公主根本享受不到应有的幸福的夫妻生活。身为女人,刘细君不苦闷才怪。据传,江都公主还写了一首诗表达自己的愁苦,聊以自慰。
  
  诗的全文是这样的:
  
  吾家嫁我兮天一方,
  远托异国兮乌孙王。
  穹庐为室兮旃[zhān]为墙,
  以肉为食兮酪为浆。
  居常土思兮心内伤,
  愿为黄鹄兮归故乡。
  
  如果把这首诗翻译成现代诗就是:
  
  我家把我嫁到了天的另一方,
  托付给异国的乌孙王。
  天空是卧室的顶毡布是卧室的墙,
  以肉为食喝奶解渴。
  每每想起我的乡土就把心里伤,
  我情愿化作一只黄鹄飞回故乡。
  
  后来,这首诗传到京都长安。汉武帝看到这首诗后也不禁为之潸然泪下。为了减少内心对刘细君的亏欠,汉武帝特地命人送貂裘给江都公主。
  
  老乌孙王猎骄靡虽然不愿得罪匈奴,但也很怜惜这位体质柔弱、性格内向的汉家公主。尤其是虽然江都公主有意抗衡匈奴公主,但终究地位有别,常常受到匈奴公主欺压。因此,猎骄靡有意将江都公主嫁给自己的孙子军须靡,以保证江都公主将来的地位。
  
  子承父妻、孙承祖妾,是西域少数民族的习俗。之所以会出现这种被中原人认为“乱伦”的习俗,据历史学家考证,最主要的原因在于在古代的西域,妻妾一直都是作为男人的占有物而存在的,既然女人没有独立的人格,当然也就可以被男人当作财产一样的继承。先来说乱伦,人类为什么会有乱伦,首先是因为伦理的存在,然而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地方,伦理往往是不一样的,归根结蒂,伦理是特定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下的产物。以子承父妻、孙承祖妾为例,在古时候的西域,由于国家人口少,面积小,数量却众多,国家与国家之间为了争夺地盘而征战不休,男人在战场上伤亡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这样一来,为了弥补男人过度战死的兵力不足,就迫切要求女人大量生育。再加上当时的西域多是草原,不适于定居,西域人民放牧到哪里,国家就迁到哪里,这种居无定所的生活也只有男人才能够胜任,出外打仗靠男人,觅食靠男人,搬家靠男人,而女人所能做的,除了满足男人的生理欲望和生育外,几乎别无他用,久而久之,女人就成了满足男人生理欲望和繁衍人口的工具。用经济学的话来讲,为了使人口的产量最大化,无疑就要把女人的生育功能最大化,而要做到生育功能最大化,当然不能把尚有生育能力的女人闲着,子承父妻、孙承祖妾因此就应运而生了。显而易见,我们不能把古时候西域的子承父妻、孙承祖妾说成是乱伦,反过来说,子承父妻、孙承祖妾才是当时西域的伦理,父亲死了,儿子不继承父亲的妻妾那才是乱伦。直到今天,据说在非洲的一些国家还存在着类似子承父妻、孙承祖妾的现象,原因也大抵是因为原始斗争的需要。这告诉我们一个道理,那就是我们在评断任何事情的时候都不能够离开具体的环境,俗话说站着说话不腰疼,不去过问事情背后的原因,就一味地挖苦嘲笑,极尽讽刺之能事,那才是彻底的无知。当今美国可以说就是这样一个国家,正因为它内心之中只有自己,所以它认为只有符合它的价值观、伦理观、道德观的,才是正统的和最好的,否则,就是落后、野蛮和暴力。孰不知,但凡一个国家之所以以现在这种面目出现,而不以美国式或其它面目出现,是有其历史和自然原因的,伊拉克也好,利比亚也罢,相对于他们所处的自然和社会条件,其实他们一点也不落后,只有他们的制度在美国看来很落后,所以就成了落后。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有类似现象,有些人升官发财后,就开始对别人指手划脚起来,看这不顺眼,看那不顺眼,以为天底下就老子最大,谁都得听我的,如果有谁胆敢不听,那就是不给老子面子,甚至于冒天下之大不韪,可是,他们可能忘了,他们之所以如此行径,恰恰说明他们怀有的是一种不健康的暴发户心理。
言归正传。在那个特定的年代和特定的地域,子承父妻、孙承祖妾是伦理,但是,对于来自中原的江都公主来说,这无疑是一种不知廉耻的乱伦行为。于是,江都公主上书给汉武帝,希望能允许她回中原,避免嫁给丈夫的孙子这种丑事。但汉武帝回信说:我正要对匈奴用兵,你应该以大局为重,遵从当地的风俗。无奈之下,刘细君只好入乡随俗,忍辱含悲地嫁给了军须靡。在为孙子主持了婚礼之后,一代豪杰猎骄靡不久就去世了。由于猎骄靡的儿子早已先他而去,因此,孙子军须靡继承了乌孙王位。
  
  
  不久,江都公主为军须靡生下了一个女儿。可是,由于刘细君身体赢弱,心中悲苦,再加上产后失调,与军须靡成婚一年后,年仅20多岁的江都公主就病死在了乌孙。刘细君得的是什么病,一直以来都是个谜,也没有人能够解开这个谜。但是,她作为出塞和亲的第一人,却深深地留在了历史的记忆里。嫁给祖孙三代的解忧公主
  
  
  
  
  
  
  江都公主死后,乌孙和汉朝的关系蒙上了一层突如其来的雾纱。如果这层雾不及时清除,极有可能让刚刚打开的汉乌友好局面毁于一旦,更重要的是,北方的匈奴必然会借汉乌关系破裂的机会大举讨伐乌孙,到时,后果不堪设想。
  
  作为猎骄靡的孙子,军须靡继承了他祖父的作风,敢做敢做、雷厉风行。于是,在江都公主死后不久,军须靡就派出使者到汉朝提亲。为了维持与乌孙的关系,汉武帝答应了军须靡的请求,再选一名公主出嫁西域。这一回,汉朝选择的是解忧公主。
  
  解忧公主是什么人,汉武帝为何选择她去顶替江都公主呢?我们知道,汉景帝时期,发生了“七国之乱”,楚王刘戊是其中的主谋之一,所以惨败后的刘戊家族遭到残酷的洗刷,只有极少数后代侥幸免死,算是留下了一点血脉。解忧公主出生时,距楚王刘戊自杀已有30多年,家族早已衰败。
  
  解忧公主的身世和江都公主几近相同,但解忧公主不像江都公主那样多愁善感。解忧公主从小就性格开朗,聪慧乐观,生活中的各种波折没有他看不开的。正是因为她什么都想得开,能够坦然接受命运的安排,汉武帝才决定把19岁的她远嫁乌孙国。这也许就是解忧公主远嫁乌孙国之谜。那么,解忧公主又是如何历配三代乌孙王的呢?
  
  解忧公主嫁给军须靡后,她也和江都公主一样,被封为右夫人,与左夫人匈奴公主同事军须靡。两位夫人谁更得宠,关系着乌孙与汉朝和匈奴哪一国关系更为亲近。解忧公主与左夫人争的不仅仅是一个男人,更是汉朝与匈奴的角力。
  
  毫无疑问,解忧公主处于下风。这是因为:首先,汉朝和乌孙风俗迥异,言语不通,解忧公主难以进入状态。其次,匈奴公主已经给军须靡生了一个儿子,取名泥靡,率先给军须靡贡献了王位继承人。
  
  眼看解忧公主就要被打入冷宫了,正在那个危急关头,转机出现了。国王军须靡病危,他已经清楚地知道自己活不长了。可是,摆在军须靡面前的有一个问题:儿子泥靡年纪实在太小,无法继承王位。
  
  那该怎么办呢?好在军须靡有一个堂弟,正当壮年,无奈之下,军须靡只得将王位暂时让给他,并且立下遗嘱:等到泥靡长大后王位还是泥靡的。不久,军须靡去世,翁归靡继承了王位。这位新乌孙王身宽体胖,被称为肥王。按惯例,翁归靡继承王位,同样也继承了堂兄军须靡的两位妻子。
  
  就在这个时候,解忧公主的特质发挥了重要作用,面对乌孙的习俗,她不但没有抗拒,反而坦然接受了新的国王。
  
  都说心态决定命运,事实证明也确实如此,心态豁达的解忧公主自然会有豁达的命运。由于解忧公主正值花季,翁归靡也处在壮年,成天和如花似玉的解忧公主相伴,也难怪翁归靡会沉醉在解忧公主的温柔乡里。
  
  俊男俏女,如胶似膝。
  
  他们用人类最通俗,同时又最为神圣的举动完成了生命的一次次传递。据史料记载,解忧公主在短短几年间一共为翁归靡生了5个子女,其中有3位王子——元贵靡、万年、大乐;两位公主——弟史和素光。就这样,解忧公主成了名副其实的乌孙国母。
  
  可是,好景总是难于长久,解忧公主所带来的汉乌两国和睦氛围令匈奴大为光火。
  
  匈奴本来想牵制乌孙来对抗汉朝,没有想到乌孙与汉朝的关系日益密切,却把匈奴丢在了一边。特别是解忧公主给军须靡生了五个“杂种”过后,更令匈奴人觉得昔日的附属国已经委身于汉朝。为了恢复往日的地位,匈奴于是不断向乌孙施压。这时,解忧公主发挥了自己的忍耐力,从中斡旋,使得匈奴的施压毫无效果。史书虽然没有记载解忧公主是如何斡旋的,但是,我们可以大胆地猜测,解忧公主如果不是以强大的汉朝和自己的美貌作后盾向丈夫施压,翁归靡难免不会向强大的匈奴妥协。
  
  但是,不幸还是发生了。当时的汉朝皇帝汉昭帝驾崩。对于匈奴壶衍鞮单于来说,这是天赐良机。于是,匈奴壶衍鞮单于果敢率军大举进攻乌孙,要求翁归靡交出解忧公主,并断绝与汉朝的一切往来。
  
  翁归靡犹豫了,因为他确实没办法作出选择。如果拒绝匈奴的要求,匈奴大军定然会横扫乌孙。但如果答应匈奴的要求,就等于一脚踢开汉朝,投入匈奴的怀抱。更重要的是,解忧公主既是匈奴的国母,又是汉朝的公主,把解忧公主交给匈奴,难保汉朝不会兴师问罪。
  
  自从猎骄靡后,乌孙人再一次站在了命运的十字路口。就在这个关键时刻,还是解忧公主站了出来,他鼓励乌孙人:顽强反抗,不能屈服。并且,为了配合乌孙抗击匈奴,她还写信给刚刚即位的汉宣帝,请求朝廷出兵共同征讨匈奴。收到解忧公主的信后,辅政大将军霍光审时度势,当机立断,调集15万兵马,兵分五路讨伐匈奴。
  
  汉朝派出五路大军,共15万兵马,而当时的匈奴人少地多,全国人口也不过数一二十万人,所以,当汉朝大军开进乌孙的时候,匈奴军队不得不不战而逃。不得不承认,匈奴人就是聪明,他们知道什么样的仗可以打,什么样的仗不可以打,白登山的时候他们打,是因为他们知道南方军队害怕寒冷,所以他们敢于将汉高祖逼上绝路;现在他们知道不可以打,是因为他们知道汉朝军队不可能犯第二次低级错误,所以36计走为上计。
  
  通过这一次不战而胜,翁归靡认识到,只有依附汉朝,乌孙才能够不受匈奴人的摆布,真正成为一个民族独立的国家。因此,为进一步巩固与汉朝的友谊,翁归靡请求为自己的长子元贵靡再迎娶一位汉室公主。就这样,解忧公主的侄女,刘相夫踏上了远赴西域的征程。
  
  “美女外交”由此展现得淋漓尽致。
  
  站在今天的角度来审视,我们不难发现,中国正是在公主们铺就的“丝绸之路”上渐次走向大一统的。纵观中国五千年来的漫漫统一路,每一寸疆域的扩充,无不与美女们的献身紧密相连。美女,用他们的娇美的身躯换回了国家的安宁与统一,换回了国土的日益扩张。在整个人类史上,把美女外交发挥得如此淋漓尽致的,除了中国,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做得到。当然,还有一个国家和咱们中国有得一比,那就是日本,特别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美军驻扎日本后,日本的美女外交从此一举超越中国,成为世界上名副其实的美女外交大国,最常见的例子是,美国大兵在日本肆意强奸少女甚至是幼女,日本却只能听之任之,仿佛日本女人天生就是给美国老子玩弄的。与如今的日本类似,19世纪下半叶,晚清政府也犯了最低级的错误,因为他们美女们用处子身换来的疆土拱手让人,一是俄国,二还是俄国。俄国人比日本人更加可恶的地方在于,俄国人往往不贪恋女色,只要领土,而日本人则是宁可不要领土,也要女色。我想,如果早知道自己用身躯换来的是白搭,包括江都公主、解忧公主在内的美女们是不会远嫁西域的。
言归正题。当和亲的队伍才刚刚抵达敦煌的时候,就从乌孙国却传来噩耗——翁归靡逝世。关于翁归靡的死因,人们通常认为他是病死的,其实,如果我们把他的死和乌孙国政权的更迭联系起来考虑,我们可以大胆地猜测,他是被匈奴公主害死的。为什么这么说呢?一方面,尽管前乌孙王军须靡曾立下遗嘱,等到泥靡长大后翁归靡应把王位还给泥靡(匈奴公主的儿子),可匈奴公主担心夜长梦多,等到解忧公主替翁归靡生了儿子过后翁归靡把王位让给自己的儿子,所以动了杀机。另一方面,如果说匈奴公主害死翁归靡只是猜测,没有根据的话,那么,翁归靡为什么恰恰死在汉朝和亲的队伍出发之后呢?这是不是就意味着匈奴公主担心一旦翁归靡的长子元贵靡也娶了汉朝公主,王位就是他元贵靡的了,所以趁和亲的队伍还没有到达乌孙就及早干掉翁归靡,并趁机夺取乌孙国的军政大权。
  
  接下来发生的事情也印证了以上推测:乌孙贵族最终推举军须靡与匈奴公主所生的儿子泥靡做了新国王。泥靡为人狂悖暴戾,号称狂王,受母亲的影响亲近匈奴,对汉朝怀有敌意。
  
  汉朝认识到,既然元贵靡没有当上乌孙国王,如果履行婚约必然会遭到泥靡的阻止,所以,汉朝毅然立刻召回一直在敦煌观望的刘相夫公主,取消了婚约。但是,可怜的解忧公主迎来了他人生的第三次抉择:走还是留下。如果走,她用大半辈子积攒下来的汉乌友谊将灰飞烟灭;如果留,她必须继续遵从乌孙习俗嫁给泥靡。照辈份来算,泥靡是解忧公主的孙子辈。
  
  谁也不可能知道解忧公主当时的真实想法,但最后的结果是,解忧公主还是遵从了乌孙习俗,嫁给了泥靡。对于解忧公主的第二次改嫁,第三次嫁人,不同的人给了不同的评价,有人说已经大半截身子入土的她除了嫁给自己的孙子辈没有别的选择,毕竟她已经在乌孙生活了几十年,她的后代也全都生活在乌孙;还有人说年迈的她早已适应了乌孙的习俗,所以即使改嫁给孙子辈也没什么;还有人说她选择继续留在乌孙是为了汉乌和亲,她是一个无比崇高伟大的女人。但不论解忧公主的动机是什么,她都因此在中国历史上抹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一个公主嫁给祖孙三代。
  
  各种励志读物总是试图告诉我们,人要学着坚强。可我要说的是,这些励志读物口声声提倡的坚强在一些时候其实是种误导,因为忽略了坚强的反而是“强坚”的规律。解忧公主的忍辱负重就是被她的坚强给“强坚”的。
  
  泥靡不仅性格非常残暴凶狠,时常殴打解忧公主和滥杀无辜,而且还在乌孙倒行逆施,令乌孙国上下怨声载道。为了唤起泥靡的良知,解忧公主受尽屈辱,想尽办法劝说泥靡,可是,事实证明,她所做的一切都是于事无补。在被逼无奈的情况下,解忧公主使出了他的最后一招——给泥靡生一个儿子,借助儿子的力量感化泥靡。
  
  可想起来容易,却做起来难。我们虽然无法获知解忧公主当时的准确年龄,但可以推测她至少已经有四五十岁的光景,而在两千年以前,人的平均寿命顶多只有四五十岁,所以依照常理来推断,解忧公主当时已经可以算快要老死的人了。对一个快要老死的女人来说,生孩子谈何容易,尽何况,即使解忧公主有幸怀上了,谁又能保证她会生儿子?
  
  无疑,解忧公主是在和命运赌博。
  
  第一局,解忧公主赌赢了,因为他如愿以偿地给泥靡生下儿子鸱(chī)靡。但是第二局,解忧公主却输了,因为她尽管给泥靡生下儿子,但泥靡并没有因此改变自己,他依然对解忧公主和他的亲骨肉爱理不理,依然为怕欲为、为非作歹,使得乌孙国渐次走向亡国的边缘。
  
  历史没有记载泥靡到底对解忧公主做了什么,但泥靡终归把解忧公主逼向了绝路。解忧公主因此做了一个惊人的决定,那就是道法荆轲刺秦王,行刺泥靡。有人说,解忧公主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泥靡想要置她于死地,所以她先下手为强;有人说解忧公主已经认识到在泥靡的残暴统治下乌孙迟早要亡国,所以出于维护乌孙人利益的考虑替天行道;还有人说,其实是解忧公主自己想当乌孙女王。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善良的乌孙公主起了杀心我们无从考证,但是,我们综合各方面的因素来考虑,比较倾向于第二种猜测,即解忧公主杀泥靡是为了救乌孙国和乌孙人民于水火之中,并最终服务于汉乌友好大局。
  
  为此,解忧公主设下“鸿门宴”,安排一名刺客在席间行刺泥靡。然而,刺客虽然刺中泥靡,却没有刺中泥靡的要害,泥靡负伤逃走。事态由此急剧恶化。
  泥靡很快就猜测到幕后的主使者不是别人,正是自己的妻子解忧公主。泥靡于是立即调集兵马以弑君为罪名讨伐解忧公主。可是,此时的解忧公主并不是一个普通女人,她是乌孙国的三代国母,在乌孙国拥有崇高威望和大量追随者,再加上泥靡的残暴使他失去民心,这样一来,泥靡向解忧公主复仇就演变成为乌孙国的一场空前内乱,拥护泥靡的将士和维护解忧公主的兵勇在王宫里展开了一场殊死搏斗,宫廷里顿时乱作一团。
  
  
  除了宫里的泥靡和解忧公主,宫外还有一支庞大的力量,那就是前乌孙王翁归靡和匈奴公主所生的儿子乌就屠。在内乱暴发的当头,乌就屠当即率领着亲信以护驾为名赶赴王宫。然而,令泥靡万万没有想到的是,乌就屠在护驾的名义下把自己给杀了,并且,乌就屠还自立为王。这时,乌孙国中亲匈奴派全部归附乌就屠,紧接着,他们又对乌孙国内的亲汉朝派展开了强烈攻势,解忧公主于是陷入前所未有的危险之中。
  
  当时,乌孙近似于汉朝的附属国,所以,汉朝西域都护府大军对于乌孙的这场内乱不会袖手旁观。西域都护府很快调集兵马向乌孙挺进,汉军和乌孙军中的亲匈奴派在乌孙边境紧张对峙,战争一触即发。如果这场战争暴发,解忧公主的性命恐怕是难保了。
  
  在这个千钧一发的紧要关头,发生了令所有人都意想不到的一幕:有一个人挺身而出。她就是冯嫽。
  
  冯嫽是谁?冯嫽本是随解忧公主出嫁的侍女,可由于她知书达礼、能言善辩、沉着稳健,到乌孙后不久就被乌孙右将军看中,并嫁给他为妻,冯嫽从此得以踏入乌孙国贵族社会。凭借出众的才华,她常常又以使者身份斡旋于西域各国之间,被乌孙上层乃至西域各国贵族尊称为“冯夫人”。后来,她被人们为誉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位女外交家。
  
  那么,冯嫽到底想干什么呢?
  
  
  

  
  

从天堂到地狱,哥只是路过人间。

  
二维码

下载APP 随时随地回帖

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陆
加入签名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