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广播台
广播台右侧结束

主题: 泾河风暴

  • 清风
楼主回复
  • 阅读:918
  • 回复:1
  • 发表于:2014/2/3 5:43:42
  • 来自:陕西
  1. 楼主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山阳社区。

立即注册。已有帐号? 登录或使用QQ登录微信登录新浪微博登录

泾河风暴




                                                                                       小说           梁永华
 引子
     原创于1993年,上线,多年不见的网友:“悔”邀请我去他们的工厂见 ,然后,我们相约到泾渭开发区见,我们到了后,我才知道原来,今天的泾渭开发区是建在当年的泾河滩     ,我并未见到泾河清,渭河浊的泾渭分明美景。我恁呆呆的不知今天的开发区就是当年的泾河滩。当时,我接到悔的邀请说 ,他在一个新型的泾渭开发区,是一个新的工业基地,他叫我坐几路车下车打电话他来接 我,我到了这却觉的这地方很熟。我和悔曾经在20年在城里工厂工作,我们是同事,20年不见,今天在当年的我熟悉的泾河滩,一个给我留下太多记忆的河滩,最后一次记忆是20年前我目睹的一场风暴,从此,记忆里就只有一个废墟的河滩。我那里能想到,过了20年后城市不能办工厂,我们就离开城市各自某生,我和悔一别就是20年,今日的见面是我从陈旧的记忆里找回20年前的往事。
前言
    20年了,世间在发生着很多事,这20年前我和悔在城里是第一批合同工,我们在城市不能办工厂的时候离开城市,不觉今天让我见到的新工厂基地是我20年前来过的泾河滩,20年前的泾河滩和那场风暴,我不会忘记,在我怀着伤痛的记忆离开了泾河在风暴后的凄凉进工厂的,在接到悔的邀请时我以为是泾渭分明的景观和泾渭注入黄河的奇迹那,我那想到是曾经的泾河滩。记忆里的泾河滩是一河的废墟和乱石,那是一场风暴留下的凄凉景象。这封存15年的《泾河风暴》是发表在《未来作家》杂志上习作,在今天见到咱山阳作家程玉宇的散文《绝不放弃》里写到他的早期作品《泾河岸边的暴风骤雨》。我惊愕的是15年前我写关中,写泾河,那时我来渭河在《渭河五女》的诱惑下,我创作了泾河岸的历史风暴和大自然的风暴,1973年知识青年上山下乡遗留下“伤痕文学”1966年的文化大革命,红卫兵打砸行为破“四旧”把老先人留下的古老文物毁灭。换来的是他们逃不脱被历史风暴“知青上山下乡”的灾难。思绪在蔓延,往事在脑海里狂奔,目下走在僵硬的混泥土上,脑海却翻腾着泾河在风暴里变迁。
一、历史风云
      早在35年前我来泾河时,把目睹的一幕幕泾河故事收录在1993年自制稿纸上,夭然稿纸上的是我的好伙伴,他的乳名叫柱子,那年他14岁,我小他两岁,我们的命运和爱好相同,我们就成了好朋友,他的父亲叫根劳(更老)也许是根劳的父亲想他扎根牢吧,但村里人叫走音叫他更老。根劳是上门女婿,他生在商州黑龙口的大山架里,老家穷,困苦,劳累,饥饿,他是他父亲带出山的,他父亲因为老家饥饿而逃荒来泾河岸边定住,关于这些都是柱子讲给我的,柱子知道的故事很多,他也想写他的父亲和他的爷爷,但是他的文化底子薄,他只能讲东拉西的东拉西扯,他总是讲不完整一个故事,我也是只能懂个概况,他只是爱听老人的故事,也能讲些片段,但总是含糊不清,我也是在1993年才把这个故事整理出来,当我开始做为习作发表是柱子已经和我阴阳两隔了,我是后来才听说柱子在一次建筑中不幸身亡,为惦怀柱子,我把《泾河风暴》仔细的细心的整理出来。记得我和柱子分别时我们互赠笔记本一本,笔一只,相互留念。 那是我们蒙胧的文学年代,我们不知是有一个共同的爱好‘文学’把我们连接,我们彼此在笔记本的扉页写上相互勉励的言语。
二、泾河岸上七姑娘
  山有型(形),水有色。在悠远的年代,在那年那月的泾河岸上有古柳和刺槐,有树林有沃土,在饥饿的年代,在刀耕火种的岁月,割到一片荒草,点燃篝火,播下种子就能收获希望。有粮吃就能养活人,有人家就有小屯子,一个村庄就在画中,这就是柱子讲给我的小屯故事,是他爷爷手里的弯刀和他父亲在有了柱子后的改变,根劳上在姓米的人家,他媳妇叫米贵枝,听柱子讲他爸初来米家时受了不少窝囊气,开始外公不信任爸,总把爸当贼防, 对爸锁米锁面是常事,根劳为人厚道,  他也不计较这些所碎小事,好在贵枝对他好,总安慰他说,别和我爸妈一般见识,他们百年后日子还是我两过。贵枝其实把她们爸妈的做法看在眼里,时常和根劳两在地赶活时就这么劝说根劳,日子就这样艰难的熬过去,话是这么说,这寄人篱下的滋味是不好受,也难怪贵枝的爸妈对根劳有偏见,缘由是早年有些流浪的外来人口,多是溜光锤,他们有上门当女婿的,有养孤端老人的,结果后来日子艰难了就拿了钱财逃之夭夭。由此,而今能在小屯村定住的都是想安安稳稳过日子。
     柱子讲,在生下他后,外公外婆就不再给爸吃黑面馍馍了,也不把爸当贼看防,而爸有比爷爷强多了,爷爷没过几天好日子,58年大炼钢铁,61年饥荒饿的他逃回老家去山里吃树皮草根。66年文化大革命,73年,是的,根劳记的也是1973年知识青年上山下乡 ,有一天,突然村里来了一批青年学生娃,历史的风暴比自然的风暴不弱,爷爷先后因饥荒饿死,贵枝的爸妈也先后去世。古言说的不假:“大难不死,比有后福。”根劳,贵枝,柱子,没有在饥饿的年代饿死,挺过艰难的日子的人都 有同感,今天来了年轻娃到村里,同时,她们也给死沉沉的村落平添了几许色彩来。有位有才的人说的好:“一个小村子,没有年轻姑娘和小伙子就没有乐趣,一个住家户,没有漂亮姑娘就不会有热闹。”
三、泾河岸上七朵花
     泾河的水依然的平静,岸上的小屯村也没有特别的风景,但,就这样不起眼的古柳和刺槐伴着泾河水绕村而过,岸边的野芦苇在夏天成了女孩夜间嬉水的好去处,姑娘的笑声惊扰了水里的鱼儿和岸上虫子,芦苇花开的季节,风飞鸟鸣,又是另一番景象,姑娘们会把芦苇成熟的季节捆扎成锅刷和扫帚。那年代分有钱和没钱用住房来判断,家里宽裕就盖土木结构的住房,家里贫穷就盖草木结构的房子,当时,这批青年就是住在姓翁的老汉家。柱子记得当时来的这批城里知青还真难住了小屯村,听说来的是大城市的知青,也只有老汉翁大伯家的地方宽敞,还可以扩充在建几间房屋,说干就干,女孩割芦苇和茅草,男孩砍树伐木立桩。人心齐,泰山移。房屋建起来了,锅台也达成,钉上四个木桩,捆上横木摊上木板,铺上稻草就能睡觉。那年头没有能难住人的事,有件事叫人搁心不下,城里的女孩怕村里的小伙子骚扰,为此村干部特别开了会,之后,小屯村到也没有丑闻外传,小屯村给知青在河对岸划了块河滩地种,日子也就热闹的像花季的景象那么的灿烂。
     柱子讲到从城里来七位姑娘的时候,他那眼神,他的表情。我到如今也不知用什么言辞来表达,我不知怎么形容他对城里女孩的神往,痴迷,爱恋,凄楚,鄙微的可怜样儿,只能吐露他对从城里来的七位姑娘里有一个是他暗恋。
     后来谜底揭晓了,他暗恋的是七个姑娘中最小的那个叫婉儿女孩,但,柱子一直是护花使者,他到七位姑娘死后也没敢让人知道。
四、泾河岸上七座坟
    柱子回忆那年夏天,河对岸的麦子丰收了,同时,也夺走了七位年轻姑娘的生命。那是一个收获的季节,老大珍子走在前面,老二芳子跟在后,老三彩霞,老四彩云,老五桂花,老六美美,老七婉儿走在最后,她们为抢收河对岸的麦子才被上游滚滚的洪水冲淹死了,记得当时她们七人挑着麦子过到河心时,上游滚滚而来洪水把她们年轻生命带走。
五、离开伤心的地方
    一场意想不到洪水冲没了小村,泾河的风暴来了,小屯村淹没了。曾经的村庄成了乱石滩,古树槐柳没 了,田园不在了,历史风暴也结束了,知青返城,落实政策也有安置,唯独从七座花样年华的坟堆里能听到她们七姑娘想扎根小屯村教书育人,隐隐你能听到朗朗的读书声,你能听到欢歌笑语,那甜美的女声,那快乐日花似蝶的身影。少女的梦,青春的梦想,能吟唱到今天该多好。


联系方式:山阳县宽坪镇。姓名:梁永华。电话:18729141607 

 QQ:997752742  信箱:haotub@126.com
  
  • 清风
楼主回复
  • 发表于:2014/4/3 21:51:34
  • 来自:陕西
  1. 沙发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诗篇新动感
诗配画
文人下海在新潮
智商泪滴成文章
把文字窜成诱饵
叫伤心成为潮涨

梁永华  作于西安
2014年的新动态
  
二维码

下载APP 随时随地回帖

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陆
加入签名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