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广播台
广播台右侧结束

主题: 春风十里故乡行

  • 馒头山
楼主回复
  • 阅读:9342
  • 回复:30
  • 发表于:2014/4/28 14:25:50
  • 来自:陕西
  1. 楼主
  2. 倒序看帖
  3. 显示全部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山阳社区。

立即注册。已有帐号? 登录或使用QQ登录微信登录新浪微博登录

春风十里故乡行

       本是土生土长的十里人,为谋生住进了小城。恰逢故乡桃红梨白的时节,爸妈未来的陵寝即日落成,我要赶去给披红放鞭,聊表一番孝义,讨个热闹吉庆。

      好在县城距家只有十多里,没有车开也好,正好可以徒步旅行。脚步尽可能的散漫一些,超脱于时光之外,可以挥霍偷来的闲暇,悠悠然地阅风读景。

        从县城出发,一路向东行进,很快越过鬲家村路口。眼见着离家乡越来越近,我若失散的孩子见到了亲人,心情莫名狂喜。承蒙政策的春风,家乡也被纳入城镇规划范畴。新扩的十里大道正在施工中。红岩山前的大片土地已被征用。这里,环境清幽,县养老中心就设在此,使好多鳏寡孤独者老有所依;新建的县人民医院即将落成。宽阔的城郭公路,濒临河岸,十里铺河就是县河的上游。这条古老的母亲河,流淌着源源不断的乳汁,哺育着南北两岸的子民。一河两岸,村舍密集,周匝,绿树掩映,风景如画。一路的春色美景,竟使人目不暇接。谁说“最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我心目中的故乡,就是一幅绝版的水墨风景!

       一路走,一路看,满眼锦绣,美不胜收。我用轻快的脚步,丈量去故乡的距离。近了,近了!左顾右盼中,十里铺镇政府赫然入目,面貌焕然一新。它坐落在薛家沟河以东的高一村,由昔日的泥墙瓦屋,蜕变成庄严气派的办公楼。院内绿化的整饬有序,环境清新优雅,现代化的办公设施齐备,无不体现了现代文明的精神风貌。门前的通村公路全部硬化,村民的住宅,也越来越舒心讲究。为加快山川秀美工程的建设力度,维护边远山区的原生态平衡 ,镇政府门前的临河土地,全盖成了一排排美观大方的安置楼群,专供高远山区迁来的移民,休养生息,安居乐业。

       有道是“美不过家乡水,亲不过故乡人”!最令我眷恋梦萦的地方,还数我的出生地——十里铺村。她位于十里大道的北面,与镇政府隔河相望。在镇政府所辖的十八个行政村里,就数她的版块最大,腹地宽阔,人烟稠密。村落保留的最为完整,满涨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她如珍藏在我心中的一幅老画,古朴而生香。我要侧重写她;用浓墨重彩去描绘她;在我的心中,她和母亲一样厚重,一样可亲,她是《乡愁》中的那轮明月。是我的心之根,梦之源。就让我的笔触随着我的视角,脚步一起行走吧!

       脚步听从于我的眼力,不疾不徐跨入故居的路口,一切都感到可亲。尽管,眼前已物是人非!我早已清楚地认知到:呈现在眼前的,不再是一望无垠的田野风光,也看不到锄麦草的大妈婶娘;迎接我的,不再是田野清风送来的青草气息,及油菜花儿的喷鼻芳香;萦绕耳畔的,不再是唤我乳名亲切问候的乡音;我不再像往日那样陌上缓行,东看西瞅、闻闻嗅嗅。我知道,那一切,已成风干的记忆。过去的,终究会成为故事的!

        我从容地走出夹道成行的宫殿式民宅,掠过陌生的面孔和陌生的眼神,对身后传来的声声狗吠,充而不闻;我目不斜视,如一名朝圣的香客,向着心中的圣地奔去。村后的青山,突兀在眼前。虽饱经沧桑,却不染一丝俗世的风霜;它静若处子,冷峻深邃;就连山上的一草一木,都显得亲切灵动。老远,就舒展起苍翠友善的柔姿,为我劲舞,为我请安,为我款送惬意的清凉,拂去我旅途的风尘和疲累!

        顿觉,心情舒畅了不少,脚步轻快地踏上张家地界,故居跃入眼帘!姑妈和几位堂姐,正在门前忙和着。爸妈未来的寿衣寿材,哥嫂已请匠人们承做完工。我遵照乡风民俗,事先买了9.9米红金丝绒布,给寿房镶堂(装裱);再摆上一篮寿桃馍,买9.9斤长寿面缠绕在一瓶酒上,和盘奉上,借此机会,给爸妈接喜添寿。哥哥点燃了爆竹。忙完这一仪式,我和哥哥妹妹一起去后山,给爸妈未来的陵寝搭红做庆贺仪式!忙完这些,趁闲暇功夫,我去村子四处看看。

        昔日这个原生态的古朴村落,现在已经变得不伦不类。房屋呈现参差不齐的土洋结合体,东一措瓦房,西一栋洋楼,有些房屋已经年久失修,随时有坍塌的可能。既然城镇开发的步伐,已经深入故乡门前,我们古老的村庄,也着实需要良好地变通一下,才能与现代文明接轨!

       我不知道未来的家乡,将变成何等模样?不管她变得有多惊艳,我都不会忘记了根本!我要用文字记下我对她最初的印象。

        那时候,我还是一名被囚在四合院里的小丫头,刚有了记忆。整天托着腮帮,仰望天井上空,天,瓦蓝瓦蓝的,云朵像棉花糖;我伺机期待着着白云能掉下来;小鸟在石榴树上,唧唧喳喳的,酝酿着阴谋,觊觎着姐姐种在故园里的向日葵。门前,放工的哨子响了,大人们一起收工回来,家家的房顶上升起了炊烟,饭菜几乎同时做熟;家家的大人孩子们,都爱端着碗串门,扎着堆儿吃饭。上顿下顿,都是粗粮,不是玉米糊糊,就是糊汤面、包谷鱼鱼;尽管缺油少盐,孩子们吃的香甜过瘾,口腔里老拖着呼噜呼噜的响音!记得,上学以前,我几乎不能擅自离开小院,妈要去农业社上工,我得担负看护小妹的任务。她刚会爬,只知拖着鼻涕哭着要妈妈。我们都穿着妈自做的老靛布(粗布)衣服;四合院高高的围墙,并不能抑制住我的好奇心,我趁妈妈不备,溜了出去,在满村里疯玩,交游更多的玩伴;终于到了上学的年龄,学校就设在张家大祠堂,祠堂的门是圆的,乡亲们惯称它为圆门。圆门里长有合抱粗的苍松翠柏;教室设在大殿里。大殿古色古香,雕檐画栋,非常地肃穆。大殿后面,是当地的戏楼,平时用作教室,非常时期,当戏台用!

       那时,我家住在村子的第一排,门楼口有条小路贯穿东西村组。可谓交通要道。我经常坐在门楼口的石墩上,好奇地看个不休。行人络绎不绝;最是门楼口那眼水井,人气最旺。当木匠的爷爷为它做了辘轳,全村人都在这里汲水,手摇着辘轳,吱咛-吱咛热闹不够,把那日月摇圆,把那四季轮转!

       那时候,门楼口就是广袤的田野,四季变换着新装,让人欣赏不够。每天上学经过,看三月的麦苗青青,油菜花儿黄黄;看五月金黄色的麦穗点头,头顶上的骄阳,似乎能把麦粒烤熟,似乎烤出了馍馍的香甜;我馋的咽下了口水,看男女老少挥舞银镰割麦的胜景!同学们戴着红领巾,在老师带领下,替生产队捡麦穗;收完麦子,社员们又忙着下水田插秧。放暑假了,秧田,就成了孩子们的乐园。我们掮着网杆扑蜻蜓捞鱼抓蝌蚪;家门口有一块大的荷塘,紧挨着家里的自留地。盛夏,荷叶田田,荷花素洁袅袅婷婷地盛开。我潜伏在自留地的树林里,像那些无赖的小儿一样,企图偷剥莲蓬,很遗憾的是,我终究没有尝到莲子的滋味,还被管莲池的跛腿叔叔,给上了一堂教化课。据他讲,采一颗莲蓬,就会烂一窝莲藕,过年,就少吃一盘莲菜。叔叔的一番点拨,难忘,受益!

       还有,每到秋天,门前的苞谷林芊茂无垠,天然形成了青纱的帐巾。每一棵玉米像英姿飒爽的战士,别着枪戟,排着整齐的方阵,似乎在接受行人的检阅。孩子们的眼神就像馋虫一样,紧盯着玉米棒不放,期待着收获玉米的日子,妈妈放工回家,准会给背一背篓玉米棒子砍一捆甜杆来。对孩子们来说,那是最幸福的况味!

        那时,人们虽说穿的很烂,吃的很差,可大人孩子个个都是精神的富翁。白天上完学,我随小伙伴一起爬上屋后的小山,捡柴禾寻猪草,捋槐花掐野兰,槐花麦饭和野兰窝的酸菜可数那时的美味佳肴了;小伙伴们聚在后山上登高望远,把家乡的小河,大半个十里尽收眼底;向东,能看到观音寺中学;向西,能看到干沟河口;站在高岗上俯视,大地,像母亲辽阔的襟怀,河床,像母亲突起的筋脉;河水,银白如练,从东向西蜿蜒铺展。只可怜母亲力薄体单,渐渐地枯瘦干瘪,可儿女的肌肤啊,却日渐丰腴饱满!只可惜,那时的我们,不能体会母亲的艰辛,只知道疯玩,上山的目的还是为了玩一通占山为王的打仗游戏!

       夜晚,张家祠堂后面的戏楼紧锣密鼓,召集全村男女老幼去看戏。大人们放了晚工,赶紧抓一把麦秸,引燃苞谷茬苞谷芯火,烧热午饭盛在牛头锅里的苞谷面鱼儿,俗称蛤蟆咕嘟儿,先呼噜呼噜喝上两大碗,热得浑身冒汗,再带上家小去村西头看热闹。戏台上,汽灯高挂,亮如白昼,猩红色的幕布披垂。戏台两侧,坐着吹拉弹奏高手,戏班子的演员都是本村人,他们有厚实的表演功底,无论嗓子和演技,都引得观众叫绝。尽管舞台上上演的是《红灯记》《智取威虎山》《红色娘子军》等系列耳熟能详的样板戏,可台子下,仍然座无虚席。记得,那时的十里铺村,文化底蕴浓厚。有文化会唱戏的人还真不少,那些艺人身上,似乎天生就具备浓厚的艺术细胞!

       那时的冬天似乎格外漫长,格外寒冷,雪花似乎来的格外准时。当冬雪把故乡装扮成美丽童话的时候,年关也到了。那时的年味特浓,似乎是油炸出来的!大年三十那天,老人大人孩子都要聚在一起团年。家家都要炸红薯油糕、红薯丸子及面做的馃子。连故乡的空气里,都弥漫着浓郁的年味。大年初一,吃过妈妈包的元宝饺子,孩子家挨家挨户串门,去给长辈们叩头拜年,大妈婶婶会散些馃子打发我们;也有少数的小孩会挣到一两角面额的压岁钱,惹得孩子们个个眼馋。张家祠堂前的操场山,锣鼓喧腾,催促着大人孩子前去看热闹。村干部特重视村民的精神娱乐。他们召集村民,趁正月农闲,在老艺人的指导下排练社火。这是我特别记忆犹新的事,那是因为大哥有幸当上了社火芯子,我的伙伴也被选上了。这下,他们跟着社火进城,就有好点心吃了!在那群走柳木腿的青年男女中间,哥哥扮演成《红灯记》中的李玉和穿着铁路工人的制服,和李铁梅、李奶奶一起,站在高高的架子上,被一帮人抬着,显得威风凛凛的;还有,那着彩衣的划船女子,在船歌悠扬声中,在老艄公的指引下悠悠然地乘风破浪;看到船女那优哉游哉的逍遥劲儿,多像那时乡村的日子,令我至今羡慕!整个新正月,戏楼上有戏看,有电影放,全村人都是在热闹的氛围里度过的。直到社火转乡进城,表演到正月十五告罄!

       在民俗文化底蕴浓厚的十里铺村,社火,皮影戏,似乎成了故乡的一种元素符号。自土地承包到户改革开放以来,村民的物质经济水平逐步提高,随着电视机的普及,社戏,皮影戏就和已故的老艺人一样,淹没在历史的风尘里! 我也离开了家乡进城谋生。至今,我骨子里的泥头情结很重,从未敢承认是城里人!即使故乡十里,并不出名,也不美丽,我也会像儿不嫌母丑,狗不嫌家贫那样,依恋着你。这种感情会牵绊着一生。在我眼里,月是故乡明,人是故乡亲。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十里的地域,辽阔坦荡,一马平川,造就了十里人的耿直,厚道。说话实在,从不会拐弯抹角。个个都很热心肠。只要村里出了红白喜事,邻里乡亲一呼百应,不遗余力帮忙。春风十里,浩浩惠风暖民心!近年来,十里铺村广大村民,响应镇政府的号召,一心一意搞活经济,全力以赴奔赴小康之路。近年来,有经济头脑的新型农民层出不穷,他们结合村情,发挥自身优势,在相关部门扶持下,已建成了六个养鸡小区,专门出售无公害鸡蛋,专供各大超市销售,并获得了国家的专利和认证;通往薛家沟水库景区的沿途,能看到形式各异的农家乐招牌,像猎猎酒旗,招徕着游客。这里的村民,因地制宜,充分利用旅游资源致富。无论游客走到那家,自有地方风味的小吃,还有拿手的招牌饭菜款待。随时给客人一种宾至如归的感觉;现在的村民,都更新了观念,一心搞活经济。村里,除了老弱病残者,没有一个闲散劳动力。就连昔日那帮赌博骨碌子,也金盆洗手,组成了锣鼓队进了城,专门为那些搞店庆的商家奏兴;位于十里农场前面的必康制药有限公司,解决了十里八村的青年男女就近就业问题。承蒙政策惠风,村民们力争脱贫,靠勤劳致富,镇政府本着切实抓好经济建设硬实力,力争早日圆梦,让十里梦,山阳梦,中国梦一脉相承!未来的十里铺在我的心目里,不再是离城十里的单纯地名,不再是直线型的,还彰显着一种厚度和深度,一种宽阔的襟怀和不俗的气度。十里,实力!

       乡愁如丝,故土难移!对于故乡的眷念之情,我只能聊寄文字来承载,就像绿叶对根的情谊!本是怀旧之人,昔日的故乡在我的印象中,就像一帧泛黄的老照片,深深地镶在我记忆的镜框里。虽说我不刻意想起,你却在夜籁人静时常常出现在我梦里,那苍松翠柏古色古香雕沿画栋的张家大祠堂,后面那戏楼操场还有我的教室及故乡的每个角落,我家的老房子母爱的点滴我的玩伴都在我的梦里回放!记忆犹新的像母亲安抚婴儿的摇篮曲,是那样地清晰,那样的温馨!故乡是我放不下的牵念,是我的梦之源,心之根。故乡是轮残缺的月亮,让人爱,让人痛。我尽管没有实力报效桑梓,把你变得完美,我还是对你寄予厚望。希望行进途中的十里铺村,不仅是经济建设到位。同时,还要保护好非物质文化遗产——民俗文化!希望变革后的故乡就如化蛹成蝶的嬗变,万变不离其中,保留精华,传承民俗文化,彰显文明和谐,传统与现代的统一。翘足亟待,家乡变得可爱美丽,成为我真正意义上的灵魂故乡,到那时,我定会为你讴歌、清唱!
关注同城热点 获取最新资讯 点击查看更多本地热点话题
  
  • 五月的麦子
  • 发表于:2014/5/18 21:47:17
  • 来自:陕西
  1. 21楼
  2. 倒序看帖
  3. 显示全部
很久没来“山阳在线”闲逛了。今晚读了你的文章,真让我惊讶和佩服,如饮甘醴,有大家气象。向你学习。
文字是药,每天吃几粒,病就会好的。
  
  • 五月的麦子
  • 发表于:2014/5/18 21:54:50
  • 来自:陕西
  1. 22楼
  2. 倒序看帖
  3. 显示全部
回复  20楼(馒头山)的帖子
可把你写的文章投进《商洛日报》“周末特刊”邮箱里。slrbjrtk@126.com
文字是药,每天吃几粒,病就会好的。
  
二维码

下载APP 随时随地回帖

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陆
加入签名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