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广播台
广播台右侧结束

主题: 高健智:以“人”为本的投资哲学

  • 香帅
楼主回复
  • 阅读:6910
  • 回复:0
  • 发表于:2015/1/21 16:37:54
  • 来自:北京
  1. 楼主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山阳社区。

立即注册。已有帐号? 登录或使用QQ登录微信登录新浪微博登录

近日,《中国商人》杂志专访了展腾投资集团董事长高健智先生,高健智有着20余年金融行业从业经历,对国内外资本市场以及投融资有着深刻的认识。

一路走来,多年的投行经历让高健智明白,所谓的投资,应该秉承换位思考的宗旨,作为投资者要站在企业的角度去思考,什么方案是对企业最有利的,这样企业才会选择与投行合作。“中国传统文化无非是儒家文化,讲的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其宗旨谈的还是人。人对了,所有就对了。”高健智说。

高健智的投资哲学在于一个“人”字,他始终认为,站在投资的角度,投对商业模式,更重要的是投对管理团队、投对人。因此,在做投资前,高健智通常都会对企业的高管进行全方位的了解,这一习惯源自于高健智在台湾的工作经验。

台湾的IT企业较多,平均上市周期为7年,因此,台湾成立的基金都是7+2,或者7+3,也就是9到10年。“台湾IT企业的团队通常都不是陌生的组合,原本都是多年同事一起出来创业,他们之间的相处何止7年?”高健智说。

来到大陆后,高健智接到的不少商业计划书,都是刚组建的团队在做,这让高健智有些忧心忡忡:“团队都是刚组建的,你怎么让我相信你会成功?像我们在台湾投了七百多个项目,上市了171家,有那么多没上市的,难道是我们知道他们不会上市还去投吗?不可能!所以当初判断应该都是不错的,他们在一起共事那么多年,还有那么大的失败率,更何况拼装车刚组建的呢?”

介于眼前的现状,高健智在选择投资前通常会考虑企业的团队是初创还是在一起打拼了很久,即使是磨合多年的同事,高健智他们也会仔细做尽调,尽调的内容不仅包括各类报表,还要对公司的高管全方位了解,除了找本人谈话,甚至会找到此人曾经的同事,亦或者大学时期的导师了解具体情况。即便如此,高健智也不能保证不看走眼。

多年前,高健智投资了一个铁道部的企业,第一大股东是国企,作为第二大股东,由高健智的团队辅导该企业上市。一切进展顺利,可就在挂牌前的几个月,企业突然决定不上市了,且对不上市的原因含糊其辞。在一次私下的聚会中,该企业的董事长才道出了不上市的缘由。原来,根据领导的指示,企业上市后该董事长的职务就到头了,有一个副部长级别的人在退休后会被安排到这家企业做新的负责人。企业的董事长不愿意了,上市对于投行有益,对于企业有益,但对于他个人却是损失,因此,该企业就打消了上市的念头。

这对于高健智和他的团队来说犹如当头一棒,近一年时间付出的人力、物力、财力在此时都归于零。若此时直接退出,不仅自己先前的付出完全打了水漂,对于企业本身来说也是不负责任的。又花了大半年时间,高健智找了一家想要进入中国市场的美国对口企业,将股权转给这家自己,高健智终于全身而退。“这件事情给我一个很大的教训,很多东西不是你照正常的商业行为、利益最大化就会有一个完美的结局。这次是我们能股权转让,如果没有,基本上就等于套在那不能动弹。”高健智说。

作为私募基金,高健智坦言自己与国企、银行以及政府部门转到投行的同行们相比,没有很深的人脉关系,也未必能像对方那样掌握资金的支柱,甚至不一定像他们一样容易找到非常好的项目池去投资。“做私募的比较辛苦,要不断在第一线摸爬滚打。”

在高健智眼中,一旦成为一家公司的大股东就意味着责任和付出,并不是说一笔钱的责任结束,自己就能撤退,如何处理好企业上市后以及上市失败的“善后”工作,是另一门学问。“我们投资一家企业当然要利益最大化,但是完全用钱来评判是不是就失去了很多味道?很多企业在上市退出后,我们还是一辈子的朋友,纵然投资失败了,但我们至少在失败中总结经验和教训。”高健智说。
  
二维码

下载APP 随时随地回帖

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陆
加入签名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